两年前,我们曾讨论过一个话题,那就是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被炸毁的事件。当时我们提到,俄罗斯和欧洲,尤其是德国,曾在能源领域有着紧密的合作。在这个合作中,俄罗斯和德国等欧洲国家都从中获益。德国通过从俄罗斯获得廉价的天然气,降低了制造业成本,而北溪管道的存在也让这种合作更加顺畅。然而,管道遭到破坏后,德国制造业的成本直接上涨了6%。因此,现在很多德国企业,尤其是中高端制造企业,纷纷选择将工厂迁往中国,因为德国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。
对于俄罗斯而言,北溪管道同样重要。俄罗斯向欧洲出售的天然气价格比向亚洲出售的贵大约40%。欧洲是一个发达的市场,消费者有能力支付较高的价格,所以俄罗斯向欧洲供应天然气是一项相当有利可图的业务。
当时我们推测北溪管道的爆炸可能是由美英集团或者乌克兰-波兰集团所为。现在,我们得知乌克兰的茹斯科列夫在波兰被捕,并承认了他参与了这一行动。2024年,波兰法院对此事件进行了审理,法院解释称,是否认为这个行动违法,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。最终,法院作出判决:由于乌克兰当时正处于战争状态,破坏北溪管道是出于国家防御的需要,因此不应视其为战犯。茹斯科列夫被无罪释放,且决定不将其引渡到德国。波兰总理也表示,应该将他视为英雄,而非罪犯。
展开剩余54%从这一事件中,我们可以看出,波兰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非常灵活和开明。虽然北溪管道的建设对德国、波兰等欧洲国家有利,因为它让他们获得了稳定的俄罗斯天然气供应,降低了冬季取暖和制造业的成本。但由于管道的破坏,欧洲各国现在不得不转向从美国和中东进口液化天然气。相比之下,液化天然气运输不仅成本高,而且运输时间长。俄罗斯通过管道运输天然气,不仅运输速度快,而且成本低。显然,管道的破坏让欧洲付出了代价。
尽管如此,波兰依然决定无罪释放乌克兰的行动者,并且不把他引渡到德国。这表明,波兰并未单纯从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。波兰并没有因为自己损失了利益,就仅仅从经济价值的角度进行评判。相反,他们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,认为在乌克兰处于卫国战争的状态下,破坏北溪管道是一种自我防卫的行动。因此,波兰法院作出的判决是基于这一背景的,并且波兰总理也公开支持这一决定,把乌克兰行动者视作英雄,而非罪犯。
总的来说,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,虽然我们曾以为它可能永远没有定论,但如今在战争期间,已经给出了清晰的结论。我们当初讨论的北溪管道爆炸事件,最终由乌克兰实施,而破坏行为被认为是出于自卫,不是犯罪。从这件事的处理来看,波兰的做法既有理性,也表现出对复杂局势的深刻理解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